凡是养过宠物的人都知道,当主人最难的不是科学喂养,而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与动物沟通。由于动物和人不同,人和人沟通可以用语言、肢体、眼神,甚至你讨厌谁的话,朝他啐一口,也能表达愤怒。可是动物就完全不同了,假如我对我们家二宝说:“小子,替我把专栏写了吧!”它肯定一脸的茫然。
为了解决人和动物的沟通问题,人们想了很多办法,比如口哨、比如摇铃,就在去年,我还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,说是日本一家玩具开发商研制了一种“狗语翻译机”。
据说为了能够准确地翻译狗语,这家公司专门组织专家收集了大量原始的数据资料。这些人到全日本各处的公园,找各个品种的狗狗,记录它们在不同环境、不同心情状态下的叫声。然后再加以归纳整理,利用原本用于侦破工作的声纹技术,将声音的高低、大小和时间三个要素通过波形表示出来,最后转译成日语。
按那条新闻描述,日本人的这项工作是卓有成效的,他们用这件“狗语翻译器”在狗叫和日语之间搭起了一道桥梁,实现了同声传译,而且据测定,该翻译机翻译的正确率可高达94%。
狗语翻译机的出现,从表面看好像就是一个笑话,但其实则不然。它的出现直接表达了人与动物沟通的渴望,也间接体现了在现代文明之下,人类对与不同物种和谐共存的渴望。而归根结底,和谐的前提其实就是沟通,在这种沟通中,情感应该成为主体,物种、智力、语言都不该成为障碍。
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,我小的时候,家里曾经养过一条大黑背,外号大黑。该犬体型雄壮、性格高傲,那时候我带它出去玩,一般男孩子根本不敢惹我,当然他们不是怕我,主要是怕我身后的大黑。
为了和大黑保持长久友谊,我没少节省自己的零食留给它,每到放学的时候我都蹲到它面前跟它套套近乎,说会儿话。而大黑则总是似懂非懂的样子,有时我说多了,它就伸出一只巨大的爪子不停地敲打我的肩膀,直到给我推个腚蹲儿,才摇摇大脑袋,满意地走开。
大黑活了足足十一年,这十多年间我和它的交流基本局限于:“今天你想我了吗?”“大黑你长得真帅!”“隔壁××欺负我来着,晚上帮我吓唬他。”“我这有牛肉干你要不要?”前三句大黑基本没什么反应,只是不停地摇尾巴,但最后一句,他一听就特别开心。
就这样,从依靠大黑打败男生的过程中,我明白了一个道理———人和动物是有感情的,而这种感情建立的条件就是沟通。动物不会说话,但主人不间断的语言交流一样能让它形成条件反射。它的智商决定了它不能像孩子一样上学念书,但是它却明白自己的一生有一个使命,就是保护主人!
而这,还不够吗?